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政務服務”
技術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
國辦函〔2016〕10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統籌推動本地區本部門“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開展網上辦事,有效優化了政府服務、方便了企業和群眾,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了良好環境。但同時也存在網上政務服務內容不規范、服務不便捷,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不互通、數據不共享,線上線下聯通不暢,政務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夠高等問題。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全國一體化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整體設計,不斷提升各地區各部門網上政務服務水平。
《建設指南》按照“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資源整合、注重開放協同”的原則,以服務驅動和技術支撐為主線,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業務支撐體系、基礎平臺體系、關鍵保障技術、評價考核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政務服務供給的信息化解決路徑和操作方法,為構建統一、規范、多級聯動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提供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建設指南》要求,結合實際統籌推動本地區本部門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開展政務服務相關體制機制和應用服務創新,實施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報告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負責《建設指南》落實工作的統籌協調、督促檢查和評估評價,并圍繞《建設指南》實施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開展培訓交流和試點示范。
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12月20日
(此件公開發布)
“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
目 錄
引 言
一、總則
?。ㄒ唬┲笇枷?/p>
?。ǘ┛傮w目標
?。ㄈ┲攸c任務
1.業務支撐體系建設
2.基礎平臺體系建設
3.關鍵保障技術體系建設
4.評價考核體系建設
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要內容
?。ㄒ唬┌词马椥再|分類
?。ǘ┌捶諏ο蠓诸?/p>
?。ㄈ┌磳嵤┲黧w分類
?。ㄋ模┌捶罩黝}分類
?。ㄎ澹┌捶諏蛹壏诸?/p>
?。┌捶招问椒诸?/p>
?。ㄆ撸┌葱姓茌牱诸?/p>
三、“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總體架構
?。ㄒ唬┛傮w構架
1.總體層級體系
2.平臺系統組成
3.建設方式
?。ǘI務流程
?。ㄈ┢脚_技術架構
1.基礎設施層
2.數據資源層
3.應用支撐層
4.業務應用層
5.用戶及服務層
?。ㄋ模┯脩糇院驼J證體系
1.分建方式
2.統分方式
3.統建方式
四、政務服務信息的匯聚、發布與展示
?。ㄒ唬┬枨髠龋嫦蛏鐣?/p>
1.用戶訪問——“我”
2.信息資訊——“我要看”
3.信息檢索——“我要查”
4.服務引導——“我要辦”
5.咨詢問答——“我要問”
6.監督評價——“我要評”
7.個性化推送——“我的”
?。ǘ┕┙o側(面向政府內部)
1.事項清單標準化
2.辦事指南規范化
3.審查工作細則化
4.業務辦理協同化
5.事項管理動態化
五、政務服務事項的一體化辦理
?。ㄒ唬┗ヂ摼W政務服務門戶(外部服務)
1.建設管理要點
2.主要功能
3.用戶(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ǘ┱辗展芾砗蜆I務辦理(內部辦理)
1.基礎業務功能
?。?)政務服務事項管理
?。?)政務服務運行管理
?。?)電子監察管理
?。?)電子證照管理
?。?)網上支付管理
?。?)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與流程優化
?。?)并聯審批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打通基層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政務服務熱線
?。?)公共資源交易
六、互聯互通與信息共享
?。ㄒ唬┙y一數據交換
1.目錄與交換體系
2.平臺架構及功能
3.備份機制及運行保障
?。ǘ└鞯貐^現有政務服務相關業務辦理系統對接
1.分類、分層級對接
2.部門業務辦理系統對接
3.數據交換內容
?。ㄈ┦〖壠脚_與國務院部門相關系統數據對接
1.對接要求
2.對接方式
?。ㄋ模┗A資源庫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2.訪問方式和訪問流程
3.基礎資源目錄管理
?。ㄎ澹┙祿蚕砝瞄L效機制
七、關鍵保障技術
?。ㄒ唬┢脚_支撐技術
1.統一用戶與認證
2.電子證照
3.電子文書
4.電子印章
?。ǘ┢脚_保障技術
1.安全保障
2.運行管理
?。ㄈ┥罨录夹g應用
1.運用大數據,實現政務信息資源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政務云,實現集約建設、共享利用
八、網上政務服務的監督考核
?。ㄒ唬┍O督考核原則
1.客觀公正原則
2.用戶導向原則
3.分類考核原則
4.內外結合原則
?。ǘ﹥炔勘O督
?。ㄈ┑谌皆u估
1.評估方法
2.指標體系
3.評價方式
?。ㄋ模┰u估實施
1.實施主體和考核范圍
2.結果反饋與運用
附錄一: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要素
附錄二:政務服務公共信息資源目錄信息規范
附錄三:數據交換內容與標準
附錄四:自然人和法人實名注冊協議
附錄五: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評估參考指標體系
附 圖:“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總體層級架構和信息流架構示意圖
引 言
本指南在梳理總結各地區各部門政務服務現狀和共性問題基礎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貴州、甘肅、寧夏及深圳、青島、南京等地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務服務大廳和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探索實踐的成果經驗,著眼可推廣、可復制、可持續,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堅持供給側創新和需求側牽引兩端發力、群眾“點餐”和政府“端菜”有機結合、線上服務和線下辦事緊密融合,推動構建全國統一規范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不斷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本指南圍繞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措施落地,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的辦事難、審批難、跑腿多、證明多等突出問題,從充分發揮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優化政務服務供給的解決路徑和操作方法。全文分為8個章節,第1章到第3章從總體原則、業務范疇和技術架構的角度對“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進行總體介紹,第4章到第8章分別從業務支撐、一體化平臺、信息共享、關鍵技術、監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體技術方案和保障措施。其中,總則是本指南的總綱,明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原則;“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要內容是業務基礎,明確了政務服務的分類;平臺總體架構是頂層設計,描述了平臺總體架構模式、業務流程、技術平臺、用戶注冊認證體系;政務服務信息的匯聚發布與展示、政務服務事項的一體化辦理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業務核心,分別規范了政務服務靜態信息發布和動態業務辦理的數據流轉及功能需求;互聯互通與信息共享、關鍵保障技術是支撐,提出了推動信息共享、證照互認等關鍵技術實現和應用方法;網上政務服務的監督考核是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務服務評估評價的參考指標體系和實施方法。此外,本指南以附錄形式列出了技術體系建設涉及的5個主要標準規范要點,分別對政務服務事項實施清單要素、公共信息資源目錄信息、數據交換、實名注冊協議、評估參考指標體系等進行規范。
本指南適用于各級政府及其具備相應主體資格且行使相應政務服務事項的工作部門、部門管理機構、依法承擔行政管理職能的單位和組織、列入黨群工作機構序列但依法承擔行政職能的部門、具有公共服務職能的企業(本指南中統稱政務服務實施機構),組織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各?。▍^、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結合實際統籌推動本地區“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區特色,開展政務服務相關體制機制和應用服務創新。國務院有關部門要依照本指南相關要求,做好本部門政務服務資源匯聚和審批服務系統整合,推動部門縱向業務辦理系統與地方政務服務平臺安全對接。
國務院辦公廳將根據法律法規、管理制度、技術發展等條件的變化以及各地區各部門的實踐,適時組織對本指南進行修訂。
一、總則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促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措施落地為目標,進一步規范行政權力運行、優化政務服務供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決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進一步激發社會和市場活力;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方式為手段,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頂層設計,注重資源整合,優化各地區各部門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不斷簡化優化企業和群眾辦事流程,促進網上政務服務運行規范、程序嚴密、過程透明、結果公開、監督有力,切實增強政務服務的主動性、精準性和便捷性,為推進政府治理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二)總體目標
2017年底前,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普遍建成網上政務服務平臺。2020年底前,建成覆蓋全國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省級統籌、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實現政務服務的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平臺化、協同化,政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形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政務服務標準化。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準化、辦事指南標準化、審查工作細則標準化、考核評估指標標準化、實名用戶標準化、線上線下支付標準化等,讓企業和群眾享受規范、透明、高效的政務服務。
——政務服務精準化。按照公眾和企業辦事需求,群眾“點餐”與政府“端菜”相結合,將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指南要素和審查工作細則流程相融合,刪繁化簡,去重除冗,減條件、減材料、減環節,實現政務服務精準供給,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政務服務便捷化。以用戶為中心,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和流程,提供個性化政務服務,實現一站式辦理。創新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對政務服務辦理過程和結果進行大數據分析,創新辦事質量控制和服務效果評估,大幅提高政務服務的在線化、個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務服務平臺化。打造線上線下融合、多級聯動的政務服務平臺體系。著力破解“信息孤島”,建成網上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統一支付體系、統一電子證照庫,推動跨部門、跨地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政務服務平臺向基層延伸,促進實體辦事大廳規范化建設,公眾和企業辦事網上直辦、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
——政務服務協同化。運用互聯網思維,調動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政務服務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平臺化過程中,推動政務服務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作。開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借助社會資源和智力,加快政務服務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創新,為企業和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聯網+政務服務”。
(三)重點任務
根據總體目標,圍繞構建統一、規范、多級聯動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以服務驅動和技術支撐為主線,重點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業務支撐體系、基礎平臺體系、關鍵保障技術體系、評價考核體系四個方面內容。以服務事項標準化提升規范化發展能力,以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協同化治理能力,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整體化服務支撐能力,以強化權力運行監督提升流程化約束能力,以政務數據開放和應用提升智慧化服務能力。
1.業務支撐體系建設
針對辦事事項不全面、不規范、不統一等問題,加強業務支撐體系建設。圍繞服務事項發布與受理、服務事項辦理、行政職權運行、服務產品交付、服務評價等關鍵環節,制定相關標準規范、管理辦法和制度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組織梳理政務服務資源,建設形成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庫,實現事項名稱、事項類型、法律依據、基本編碼統一,建立事項信息庫動態更新機制和業務協作工作機制。優化政務服務辦理流程,深化并聯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促進政務服務向街道、鄉鎮和城鄉社區延伸。與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信息惠民建設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斷創新政務服務方式,提升政務服務供給水平。
2.基礎平臺體系建設
針對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不互通、數據不共享等問題,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基礎平臺體系建設。圍繞平臺架構、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等方面,開展各地區各部門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統一申請、統一受理、集中辦理、統一反饋和全流程監督,避免線上線下政務服務平臺“兩張皮”、不同地區和部門現有平臺無法交互等突出問題。開展各地區現有各類業務辦理系統整合,推進國務院部門統建系統數據對接,建設各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推進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身份互信、證照互用、業務協同,實現就近辦理、同城通辦、異地可辦。
3.關鍵保障技術體系建設
針對開展網上政務服務的普遍技術障礙,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關鍵保障技術建設。針對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運行、安全保障等關鍵技術環節,制定相關標準規范、管理辦法和制度措施,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配套支撐體系。建成網上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統一支付體系、統一電子證照庫,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不斷提升政務服務便捷化、個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
4.評價考核體系建設
針對政務服務用戶體驗不足、評價手段欠缺等問題,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評價考核體系建設。從社會和公眾體驗角度制定評價指標、方法,利用電子監察平臺加強政府內部監督督查,積極運用第三方評估等方式組織開展政務服務評估評價,注重評價考核結果運用,以評價考核為手段促進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提升網上政務服務水平。
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要內容
本指南中“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要內容是根據目前各地區各部門工作實踐所作的總結概括,指各級政務服務實施機構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構建“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整合各類政務服務事項和業務辦理等信息,通過網上大廳、辦事窗口、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等多種形式,結合第三方平臺,為自然人和法人(含其他組織,下同)提供一站式辦理的政務服務。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主要實現政務服務統一申請、統一受理、集中辦理、統一反饋和全流程監督等功能,邏輯上主要由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業務辦理系統和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四部分構成。
——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是政務服務實施機構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入口。
——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是承擔政務服務管理職能的機構(以下簡稱政務服務管理機構)進行政務服務事項管理、運行管理、監督考核等工作的平臺,是政務服務門戶信息的來源,是業務辦理系統接入的通道。
——業務辦理系統:是政務服務實施機構進行內部審批的專業系統,分為國務院部門業務辦理系統、省級政府統建業務辦理系統及其部門業務辦理系統、地市級統建業務辦理系統及其部門業務辦理系統??筛鶕嶋H情況,與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合并。
——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是支撐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業務辦理系統運行的基礎數據平臺,包括集中匯聚的政務服務事項庫、辦件信息庫、社會信用等業務信息庫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間信息、電子證照等基礎信息庫,以及政務服務數據共享交換的支撐系統。
政務服務可按其事項性質、服務對象、實施主體、服務主題、服務層級、服務形式、行政管轄等進行分類。
(一)按事項性質分類
可分為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
(二)按服務對象分類
可分為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務服務事項。
(三)按實施主體分類
按照事項的管理歸屬部門進行分類。
(四)按服務主題分類
可按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同主題進行分類。
1.面向自然人的主要有:生育收養、戶籍辦理、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入伍服役、就業創業、設立變更、準營準辦、抵押質押、職業資格、行政繳費、婚姻登記、優待撫恤、規劃建設、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證件辦理、交通出行、旅游觀光、出境入境、消費維權、公共安全、司法公證、知識產權、環保綠化、文化體育、公用事業、醫療衛生、離職退休、死亡殯葬、其他(含個體工商戶,按照人類生命周期排序)等。
2.面向法人的主要有:設立變更、準營準辦、資質認證、年檢年審、稅收財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投資審批、融資信貸、抵押質押、商務貿易、招標拍賣、海關口岸、涉外服務、農林牧漁、國土和規劃建設、交通運輸、環保綠化、應對氣候變化、水務氣象、醫療衛生、科技創新、文體教育、知識產權、民族宗教、質量技術、檢驗檢疫、安全生產、公安消防、司法公證、公用事業、法人注銷、檔案文物、其他(按照法人生命周期排序)等。
(五)按服務層級分類
可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級、村級(代辦)政務服務事項。
(六)按服務形式分類
可分為線上辦理、線下辦理、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
(七)按行政管轄分類
可分為定點辦理、跨地區通辦的政務服務事項。
三、“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總體架構
(一)總體構架
1.總體層級體系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體系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地市級平臺三個層級組成,各層級之間通過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進行資源目錄注冊、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監督考核、統計分析等,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具體層級關系如圖3—1所示:
圖3-1 “互聯網+政務服務”總體層級體系圖
(1)國家級平臺
國家級平臺包括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和國務院部門政務服務平臺。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建設,主要實現各地區各部門政務服務匯聚、跨地區跨部門數據交換、跨地區統一認證、共性基礎服務支撐。匯集各地區、各部門政務服務資源,形成統一事項目錄庫、證照目錄庫,實現人口、法人、地理空間信息、社會信用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和業務信息庫共享利用,發揮政務服務訪問的“公共入口”,地方部門數據交換的“公共通道”,身份認證、證照互認、安全保障等“公用支撐”作用。充分利用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做好與國家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國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平臺的銜接與整合。
國務院部門政務服務平臺(業務辦理系統),實現部門相關政務服務的辦理,并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對接和辦理結果匯聚。
(2)省級平臺
省級平臺充分利用現有電子政務網絡資源建設(原則上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提供省級部門政務服務事項受理、辦理和反饋。建立?。▍^、市)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依托統一信息資源目錄,通過與國家級平臺和地市級平臺的數據交換,實現自然人、法人基礎信息共享、用戶認證信息交互、證照信息共享、辦件信息交換、統計分析和監督考核。
(3)地市級平臺
地市級平臺充分利用各地區統一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原則上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提供地市級、縣級、鄉級政務服務事項受理、辦理和反饋,有條件的地區可將代辦點延伸至村級。依托地市(州)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與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的數據交換,提供地市級范圍內基礎數據共享共用,實現地市級平臺與本級部門縱向系統的銜接與整合。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與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戶端)實現數據對接和前端整合;各?。▍^、市)、國務院部門政務服務平臺做好與本地區本部門政府門戶網站及客戶端的政務服務資源和數據對接;同時,各地區各部門政務服務平臺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戶端)實現數據對接和前端整合,形成全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體系;適應移動互聯網趨勢,做好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在手機端的效果展示優化及手機適配,提高百姓用手機登錄政務服務平臺及政府門戶網站的使用舒適度。
2.平臺系統組成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主要由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業務辦理系統和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四部分構成。平臺各組成部分之間需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業務流、信息流如圖3—2所示:
圖3-2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系統組成圖
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統一展示、發布政務服務信息,接受自然人、法人的政務服務申請信息,經與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進行數據驗證、比對和完善后,發送至政務服務管理平臺進行處理,將相關受理、辦理和結果信息反饋申請人。
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把來自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的申請信息推送至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同步告知業務辦理系統;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從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獲取并向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推送過程和結果信息,考核部門辦理情況。
業務辦理系統在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取得申請信息和相關信息后進行業務辦理,將辦理過程和結果信息推送至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同步告知政務服務管理平臺。
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匯聚政務服務事項、電子證照等數據,以及來自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的信息、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受理信息、業務辦理系統辦理過程和結果,實現與人口、法人等基礎信息資源庫的共享利用。
3.建設方式
各?。▍^、市)、地市(州)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應遵循平臺總體架構,平臺各組成部分可結合本地情況組合建設。主要建設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分建方式
省級平臺、地市級平臺各組成部分分級獨立建設,通過省、市兩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實現省、市兩級平臺數據交換、基礎數據共享。如圖3—3所示:
圖3-3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分建方式示意圖
(2)統分方式
省級平臺、地市級平臺中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統建,基礎性及對外核心業務統建,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可依托實體大廳或網上大廳)、業務辦理系統分建,通過省、市兩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實現省、市兩級平臺數據交換。如圖3—4所示:
圖3-4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統分方式示意圖
(3)統建方式
省級平臺、地市級平臺中各組成部分由省級整體統一建設,即全?。▍^、市)一個平臺,地市及區縣級不再建設。政務服務數據省級大集中,在平臺內部共享。如圖3—5所示:
圖3-5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統建方式示意圖
(二)業務流程
政務服務業務辦理全過程依托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支撐,業務數據在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業務辦理系統之間流轉,具體全過程業務流程示意圖如圖3—6所示。
用戶注冊登錄、用戶空間信息維護、政務服務事項定位和查詢,以及政務服務的網上預約、申請、過程管理、辦理反饋和互動咨詢功能在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實現;服務引導、政務服務事項受理、協同審批、事項辦結和互動反饋功能在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實現。業務辦理系統對申請表、附件材料、受理信息的抓取,對過程信息、審批結果和電子證照的發送通過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完成。
圖3-6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業務流程圖
(三)平臺技術架構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技術架構由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業務應用層、用戶及服務層五個層次組成,如圖3—7所示:
圖3-7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技術架構圖
1.基礎設施層
基礎設施包括網絡、服務器、安全等硬件基礎設施,優先依托政務云平臺進行集約化部署建設。網絡方面,政務服務的預審、受理、審批、決定等原則上依托統一電子政務網絡,政務服務的咨詢、預約、申報、反饋等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依托電子政務網絡建設。
2.數據資源層
數據資源層基于政務服務資源目錄和數據交換,匯聚政務服務事項庫、辦件信息庫、監管信息共享庫、信用信息庫等政務服務業務信息庫,共享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間信息、電子證照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實現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共同構成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為政務服務提供統一的數據支撐。
3.應用支撐層
應用支撐包括CA和電子印章、工作流引擎、電子表單、消息服務等各種通用組件服務,也包括用戶管理及認證、支付平臺和物流平臺等中間支撐系統。
4.業務應用層
業務應用包括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和各級部門審批業務辦理系統,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管理、運行管理、電子監察、電子證照管理等功能。
5.用戶及服務層
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包括用戶注冊、事項發布、事項申請、辦理互動、辦件查詢、服務評價等,自然人和法人可通過PC電腦、移動終端、實體大廳、自助服務終端、呼叫熱線等多種渠道訪問。
(四)用戶注冊和認證體系
為保證網上政務服務用戶信息的真實、合法和有效,自然人和法人用戶注冊、認證應采用實名制。統一用戶注冊和認證體系是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政務服務實施機構和行政相對人線上服務法律關系的前提,是全國政務服務網上“一地注冊,各地互認”的基礎。
針對平臺建設的不同特點,注冊和認證可采用三種方式。
1.分建方式
用戶可通過國家、省、地市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注冊和驗證,注冊用戶賬號信息存儲在各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通過交叉驗證實現共享互認。用戶跨省、跨市登錄驗證時,通過國家、省級用戶互認服務,調用獲取外?。▍^、市)、地市(州)用戶信息。詳細用戶注冊和驗證流程如圖3—8所示:
圖3-8 分建方式用戶注冊和認證示意圖
2.統分方式
用戶可通過國家、省、市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注冊和驗證,市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注冊和驗證頁面直接嵌入省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用戶注冊和驗證頁面,用戶賬號信息集中存儲在省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市)內用戶信息互認,用戶跨?。▍^、市)登錄驗證時,通過國家用戶互認服務,調用獲取外?。▍^、市)用戶信息。詳細用戶注冊和驗證流程如圖3—9所示:
圖3-9 統分方式用戶注冊和認證示意圖
3.統建方式
用戶可通過國家、省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注冊和驗證,用戶賬號信息集中存儲在省級政務服務數據共享平臺,?。▍^、市)內用戶信息互認,用戶跨?。▍^、市)登錄驗證時,通過國家平臺用戶互認服務,調用獲取外?。▍^、市)用戶信息。詳細用戶注冊和驗證流程如圖3—10所示:
圖3-10 統建方式用戶注冊和認證示意圖
四、政務服務信息的匯聚、發布與展示
(一)需求側(面向社會)
1.用戶訪問——“我”
“我”是登錄政務服務平臺的訪問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分為注冊用戶和普通用戶。注冊用戶是指通過網絡采集自然人身份或法人登記信息,經審核驗證確立政務服務主客體法律關系的訪問者。普通用戶是指未通過上述實名注冊的訪問者。
注冊用戶能夠訪問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檢索靜態信息,進行在線咨詢,并在專屬用戶空間查詢申辦事項的過程信息和歷史信息,維護用戶空間信息。普通用戶只能訪問政務服務門戶網站,檢索靜態信息。
2.信息資訊——“我要看”
信息資訊是“我”所能查閱或獲得的政務服務信息,應包括靜態信息和過程信息,通過各級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展現,政務服務信息應由政務服務管理平臺推送產生。
靜態信息是按照政務公開要求,依法公布的政務服務辦理的相關資訊。
過程信息主要是由部門通過政務服務管理平臺,以一定的形式,及時向“我”提供事項的受理、審查、結果等重要環節的資訊。
3.信息檢索——“我要查”
信息檢索是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網站向“我”提供的查閱、搜索靜態信息和過程信息的服務,應具備模糊檢索、目錄檢索、全文檢索等功能??砂凑贞P鍵詞搜索服務事項和辦事指南,按照辦件編號查詢辦事進度、信件回復情況等,能讓“我”查得方便、看得明白。
4.服務引導——“我要辦”
服務引導是政務服務管理平臺依據“我”的需求目標和篩選條件,對“我”所需申辦的事項進行初步定位,通過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和篩選條件的增加,為“我”提供事項辦理的部門、地點、主題等快捷的瀏覽入口和分類導航。
5.咨詢問答——“我要問”
咨詢問答是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網站依據“我”的困惑和問題,為“我”提供人工客服與智能客服相結合的咨詢服務,保證“我”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有疑就問”,相關政務服務實施機構“有問必答”、“答必釋惑”。
6.監督評價——“我要評”
監督評價是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網站依據“我”的服務體驗,為“我”提供幫助服務和評價渠道,保證“我”及時對政務服務過程進行投訴或評價,幫助政務服務實施機構糾錯和優化服務?!拔摇钡耐对V或差評由政務服務實施機構通過政務服務管理平臺及時辦理,并通過政務服務門戶網站向“我”反饋結果。
7.個性化推送——“我的”
個性化推送實現以“我”為中心的服務資源聚合和個性化服務定制,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用戶行為習慣,智能推送用戶關注度高、與用戶相關的信息,提供主動服務。
個性化推送包括一次性推送和長期推送。一次性推送是根據“我”的辦事需求,推送相似案例辦理經驗、可比選的路徑或其他眾籌攻略等供其參考。長期推送是結合“我”的基本信息和辦件足跡,推送相關業務資訊,與自然人相關的社會公共服務信息(水、電、氣、公積金、交通違章等信息)